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专业建设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标准对接中的问题分析

时间:2019-09-19  点击:678


       

齐红飞

摘  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力求实现与中学教师职业标准对接,在专业建设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成熟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期待没有明显对接,教师观念陈旧落后,与行业对接错位或欠缺;学校硬件缺乏,导致职业能力训练的缺位;地方中学不支持不配合,合作愿望不强烈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中学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学教师职业标准不能充足的对接,使得学生在学习后不能够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从而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这也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专业  行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11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就业率频频亮黄灯,与重点大学相比,这类院校大学毕业生在有限的就业岗位面前成了失业主力军。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就业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需要不匹配,专业人才输出质量令人堪忧。为此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教学和实训模式,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综合能力的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老牌专业,面对我国现阶段人文学科普遍被弱化、边缘化的困境,形势益发严峻。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力求实现与中学教师职业标准对接,在专业建设中一些制约因素与瓶颈也需要进一步化解和突破。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熟的课程体系不能与职业期待对接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比较成熟。对此很少有人去质疑其合理性,更不会对其进行颠覆性改革。但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本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不能满足实际岗位需要,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专业要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标准对接转型,首先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笔者对衡水学院近5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做了调查,受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有些专业课程与今后的就业岗位即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岗位没有实际的直接联系,因此对相应的课程很难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对地方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生存是他们走向社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当所学课程与职业目标没有明显对接,又不能实现将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学生的兴趣点自然就会逐渐降低直至消解。因此,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关键在于根据中学教师职业需求设定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2  教师观念落后,与行业对接错位或欠缺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封闭外,教师观念陈旧也是影响对接的一大障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教而不变”的现象普遍存在。衡水学院本科办学历史不长,从2003年专升本到现在只有16年时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刚刚适应本科教学模式,此时要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变,实现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标准对接。很多资历较老的高职称教师存在抵触情绪,客观上来看,他们很难突破自己固有的授课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也已经趋于成熟稳定。年轻老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即使在主观情绪上不抵触,但对“如何对接”的问题也相当困惑。他们一般是从重点高校研究生毕业直接到地方高校任教,“学校—学校”的简单履历使他们缺乏基层阅历、实践经验。而且他们深受自己毕业院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知识的理论性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大量的知识信息充斥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已经发生改变,学生接受知识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更多的是碎片化学习。大量枯燥的、远离未来职业的理论内容,已经很难吸引地方高校学生的注意力。这种长期“一言堂”的单纯的理论讲授模式使学生渐渐消磨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不愿主动思考问题,不愿参与课堂教学。而教师理论教学思维的惯性仍然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和行动的惰性直接导致与行业对接错位或欠缺,一些和中学教师职业标准对接的新课不愿上、不敢上、不能上,一些专业课基础课还是固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因此,专业要想与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标准顺利对接首先教师就要在思意识上转变,抛弃旧有观念,以积极的、与时俱进的心态教书育人。

3  学校缺乏基本的硬件基础,导致职业能力训练的缺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实训无关的错误理念积重难返。很多人固执地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赖以生存的教学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在只需要走进图书馆,而不需要走进实训室。因此实训室对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是比较遥远的。而在当下竞争压力激烈的就业市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准确而丰富的口才表达能力、扎实而出色写作能力(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以及设计与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简述为能写、会说、善教。汉语言文学最需要的能力训练有三笔字书写、语言交际、语言礼仪、语言沟通、公文写作实训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坐在图书馆中刻苦攻读就能得到的,必须在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前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职业规划和相应能力训练。目前由于狭隘的认知和资金的短缺导致缺乏必要的实训室设施,学生的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很难有效开展。

4  地方中学不支持 ,缺少对接的心理期待

地方中学的不支持不配合也是导致专业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多数中学尤其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全国名校眼中,地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整体上看,办学层次不高,师资力量不强,科研实力薄弱,人才输出质量较低,和地方本科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智力支持,很难从中获益。因此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是一些县级中学,这些单位之所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原因有二:一是這些学校的领导一般是地方高校的往届毕业生,为了回馈母校的培养,希望自己的学弟学妹有机会来锻炼;二是通过文学院领导和老师的私人关系“求”来的。地方高校与本地中学之间是以被动的“求”与主动的“施”构架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更谈不上平等互助、互惠互利。他们很少主动参与到与学校的合作中来,对共同设计课程体系、研发实训教程等更是提不起兴趣。地方中学的消极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合作不能深入开展。殊不知,目前地方高校的就业市场已经悄无声息地转移到了基层地方,中小学乡村教师成了就业主方向。这种漠视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乡村中学师资水平的提高。

5  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并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必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意识。只有明确专业培养定位目标,构建以人文素养为基础、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较强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1] 彭玲.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文学院转型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转型发展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3):107-112.

[2] 高岩.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34-137.

[3] 张菊红.师范类本科生实践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山西大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4):84-86,101.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19-09-19

上一篇:提高足球课堂教学效果的若干方法
下一篇:新疆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