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在线编辑QQ :959914545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职业核心课《剧目演唱》实践教学探析

时间:2019-11-14  点击:776


       

摘  要:该文通过对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融合课程剧目演唱课的教学现状的剖析,结合笔者对剧目演唱实践教学的探索,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优化课程评价机制、开发课程资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剧目演唱课的教学质量,以此促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关键词:艺术高职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  课程融合  剧目演唱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2(c)-0179-03

音乐作为文化的分支,不仅根植于当下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参与所处时代的文化建设。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在大众消费者中极具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这种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流行音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此背景下,流行音乐教育也从“业余”走向“专业”,它已成为诸多艺术类高等院校大力发展的专业。作为新兴学科,流行音乐教育在职业课程设置、师资平台建设、教学设备构建等方面还處在摸索阶段。目前,笔者学院音乐系针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开设了剧目演唱实践课程,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剧目演唱课虽已开设,但在课程设置、教学主体参与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实际教学效果与预设教学效果有偏差。该文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  优化剧目演唱课程设置

加强相关专业选修课课程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1 选修课程的建设需面向市场

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不懈追求的重点。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所构成的优质的课程,以及优质课程所构成的优化的课程体系,都是决定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艺术高职院校亦是通过这一系列优质的课程让个体(学生)接受职业的技能学习与培训,增强个体(学生)就业和工作能力服务于个体(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艺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艺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需面向市场,创造买方需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流行音乐教育领域中更是如此。艺术高职院校需重视用户(学生及所服务的社会大众)体验,分析社会大众的音乐消费行为,利用学院的综合资源,发挥地方优势,积极创新,加大办学模式的灵活性及有效性,其中办学的灵活性集中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专业之间互联互通,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2 加大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

现下该院音乐系针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开设了12门课,具体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选修课比重在课程设置中微乎其微。剧目演唱课作为流行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所涵盖的专业知识面广,从字面来解,剧目演唱课包含3个层面的内容:剧、演、唱。如表1所示的必修课中,除声乐课、舞台表演课、音乐基础课外,再无其他延展性的课程对剧、演进行深入解剖。如前所述,课程体系的设置是艺术高职院校面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剧目演唱课是一门综合型的实践课程,戏剧、表演、歌唱这3种艺术门类具有相通性,基于此,为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提供完善的必修课程体系,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知识结构,而相关专业选修课程的建立,如剧本编创课、音乐剧鉴赏课、化妆造型课、舞美灯光课等,则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力,进而最大化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这些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还能辅助剧目演唱必修课高质量的完成。

2  剧目演唱课师资现状及师资建设

2.1 剧目演唱课师资现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剧目演唱课教学效率的关键。目前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及艺术高职针对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学生虽已开设类似剧目演唱课的实践课程,但流行音乐教学人才实质匮乏。担任剧目演唱课的教师多是从事美声或民族演唱教学转型而来的,所以学院应鼓励现有的流行音乐教师到流行音乐教学及音乐剧教学相对发达的高校去进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2.2 提高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

剧目演唱是一门综合型的实践课程,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颇高,教师必须对剧、演、唱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剧目演唱课授课教师需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所谓“一专”是指擅长剧、演、唱中其中一门专业技能,“多能”是指除自身擅长的专业技能外,与剧目演唱课相关的知识都应有所了解,有所掌握。由于学院担任剧目演唱课的教师多数是声乐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文学、戏剧、舞蹈、编创、导演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授课教师了解及掌握的知识越丰富,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主体参与度就越高。

2.3 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目前我系担任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职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学历普遍不高,剧目演唱课的授课教师也仅有少数具有硕士学位。学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资队伍整体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及教学质量。因此,学院应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学历层次,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教师自我的终身教育,是高素质教师所应有的基本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拥有现代化先进的教学理念。

3  优化剧目演唱课课程评价机制

3.1 遵循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检查课程与教学计划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以此过程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具体的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课程评价内容的确定、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均受制于课程评价的逻辑起点——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剧目演唱课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应以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专业层次,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选择相应的课程评价方式。同时,课程评价标准在确保操作性强的基础上,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彻底贯彻“社会需求”的原则。

3.2 遵循课程评价内容整体性原则

剧目演唱课是一门综合型的实践课程,评价的内容要涵盖剧目演唱课学习的各个层次和专业领域。这就意味着,课程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如歌唱能力与技术、视唱练耳的能力与技术、基础乐理素质、舞蹈素质、台词表达能力以及戏剧的表现能力,还要考察学生的整合性艺术表现能力,如音乐剧作品创编能力、音乐剧表演能力及导演能力。并且,剧目演唱课课程评价内容还应关注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想象力与创作实践能力、理解力与表现力,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艺术观、价值观,道德观也应进行考察。

3.3 遵循课程评价方式多元化原则

现下,音乐系剧目演唱课课程评价方式依旧沿袭教師对学生实施的评价,过于单一固定的评价方式,已然不符合时代性、科学性、社会性的课程属性。为改善现状,剧目演唱课课程评价方式应遵循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原则。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社会上的艺术团体评价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剧目演唱课的实践性,可以分析考量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来评价,同时,定期举办舞台实践音乐会,也是实践课常用的评价方式之一。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生所学的是否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这样更有利于判断课程的实施效果,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方式往往被忽略。

4  开发剧目演唱实践课课程资源

4.1 充分利用学院应有的剧目演唱课程教学场所

数字化网络排练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实验小剧场、音乐教室等综合型的教学平台是剧目演唱实践课的物质保障。物质是基础,剧目演唱实践课程应建立在相对完善的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之上,并充分利用其功能,尽可能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如表演课系列讲座、音乐剧赏析、音乐小品展演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2 鼓励学生自主创编音乐小品

一直以来,剧目实践课的实践内容多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借鉴和移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剧片段进行排演,长期模仿性的表演,很容易让学生忽略艺术创作最重要的环节——“二度创作”。所以,在学习欧美经典音乐剧的同时,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并紧密结合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学习状态自主编创音乐小品,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功能,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

4.3 建立校外剧目演唱课社会实践基地

积极建立剧目演唱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产教融合战略。大力开发剧目演唱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有助于学院流行音乐演唱专业的发展,以及流行音乐演唱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剧目演唱课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实现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剧目演唱课的社会功能。

5  结语

剧目演唱课作为艺术高职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职业核心课程的融合课之一,作为新兴课程,笔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与总结。本着艺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这一特殊属性,该文从剧目演唱课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这4点出发,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学生在课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储备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为剧目演唱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 李皎.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 罗洪,陈平,曹桦.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院报,2009(2):116-118.

[4] 谢文娜,李菲.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 陆厚延.我国高校流行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现状与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 王磊,李建林,魏玲,等.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5):106-110.

[7] 刘俊杰.中国好声音·第一季音乐审美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6.

[8] 邓鑫.艺术高职流行音乐演唱专业职业核心课程融合研究[J].黄河之声,2017,17(494):29.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19-11-14

上一篇: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诟病与弊端及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