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编辑QQ :959914545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团队系统评估了人类活动对中国维管植物大尺度分布的影响,发现狭域种的分布区萎缩,而广布种的分布区扩张,为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于12月1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马克平研究组以9701种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分布区占有率与人类活动指标以及其他潜在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分布区面积最小的30%的狭域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物种相对西北部的物种有更小的分布区占有率;而对于分布区面积最大的30%的广布种,东南部物种有更大的分布区占有率。此外,分布区占有率的种间差异和空间格局与人类活动指标紧密相关,但对于狭域种是负相关关系,而对于广布种是正相关关系。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活动很可能使得狭域种的分布区萎缩了,但促进了广布种的分布扩张,这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物种组成同质化。由于自然界中的狭域种占比很高,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负面影响应该非常普遍,亟待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地,并考虑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生态系统恢复,从而保护中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据了解,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长期存在较强的人类活动压力,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形成巨大挑战。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在空间上差异很大,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东南部,这为分析人类活动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已有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局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也影响了物种的大尺度分布。一方面,很多物种的分布区萎缩了,甚至面临着灭绝风险。另外一方面,不少物种的分布区却扩张了。阐明不同物种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DOI: 10.1073/pnas.1911851116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