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科学技术创新》版面紧张,请大家踊跃投稿。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科学技术创新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编辑QQ :959914545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揭示海洋内部普适内波谱的生成机制

时间:2020/01/04  点击:754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依托于该所的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树群研究团队,在海洋内部普适内波谱的生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否定了传统上认为只有风和潮汐共同强迫才能产生GM内波谱的观点。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据了解,过去100年,海洋内波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开阔大洋内部普适的Garrett-Munk (GM)内波谱的发现。GM内波谱也可以称为海洋内波的灵魂。以往的研究认为,只有当风和潮汐强迫同时存在时,才能产生GM内波谱;单独的风或单独的潮汐强迫均不能产生GM内波谱。 研究人员发现,单独的潮汐强迫之所以能够产生完整的GM内波谱,其中最关键的是内潮波破碎后,在地球这个旋转系统中自发调整产生了近惯性内波,继而跟具有潮频率的内潮波进行波-波相互作用,从而演化形成完整的内波谱。 研究表明,风并不是必须的,在某些条件下,单独的潮汐强迫便能够产生GM内波谱。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在几千米深的大洋内部,当风的效应几乎消失,仍然能够存在GM内波谱,而以往的结果是无法解释这一点的。该研究还发现,在吕宋海峡这样的强内潮海域,内潮波破碎作为一种近惯性内波的产生机制,其提供的近惯性能量与夏季风输入的近惯性能量相当。 该项研究揭示了深海近惯性内波并不一定是由海面风激发后向深海传播、而可能是由潮流越过水下海山激发的内潮波通过破碎和波—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19GL086338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2020/01/04

上一篇:2020年科学探索奖申报启动 首次开放港澳地区青年科学家申报
下一篇:礼品包装:下一刻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