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科普事业中心
编辑出版:《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4390
国内统一刊号:CN:23-1600/N
期刊级别:省级刊物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邮发代号 :14-269
编辑QQ :959914545
投稿邮箱 :kxjscx@kxjscxzzs.com
“施老师讲课还是激情澎湃,过瘾!”4月25日,首届细胞出版社物质科学周在线学术论坛拉开帷幕,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施剑林讲述纳米催化肿瘤治疗的前沿进展时,有听众在直播间直呼过瘾。 本届论坛为期两天,设有“催化与材料”和“能源环境”两大专场,十余位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咖在线与观众分享科研故事。活动开幕首日上午,材料专场的线上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施剑林两位材料领域的新晋院士,直播间观看量达近万次。 常规肿瘤化疗用到的药物有很强的毒副作用,纳米材料能否减轻副作用、让肿瘤治疗更精准?演讲中,施剑林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策略:在肿瘤内制造催化反应,以产生活性氧或实现对氧含量的调控。 “纳米颗粒是很好的药物载体,但通过催化反应的方法,可以在肿瘤原位产生化学反应,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伤害。”施剑林坦言,将纳米催化肿瘤疗法真正用到临床,仍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将前沿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对众多科学家而言充满挑战。俞书宏也坦言,实现高性能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是最终目标,“但这条道路非常漫长”。 但即便如此,俞书宏仍强调,材料设计应以功能化应用为导向,而非漫无目的地添加材料、简单评估产物形貌。直播时,俞书宏还谈到材料设计应用中的一大难题:材料制备的宏量制备。 “把材料制备放大,最重要的是控制温度速率。”俞书宏解释,制备材料时,原材料从十几毫升变成几升乃至十几升后,材料内部的传热过程及动力学过程都会发生很大变化,“这个时候就不能放大得太快,否则材料的合成质量就不行。” 俞书宏曾与课题组将一种纳米材料制备的量从50毫升放大到12升,关键就在于掌握好加热速率和反应设计。“我们的放大合成路上还有好多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都是很重要的。”俞书宏表示。
本文由: 科学技术创新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2020/04/26